词性相对是检验楹联的唯一标准——对《联律通则》的质疑
2025-02-10 15:53:48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词性相对是检验楹联的唯一标准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——对《联律通则》的质疑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湖南 雷建炎

中国楹联学会2008年颁发《联律通则》,“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,具有群众性、实用性、鉴赏性、久盛不衰。”认定楹联具有声律协调、字句对等、词语对品、结构对应、节率对拍、平仄对立、音步递换、用字的声调平仄遵循汉语音韵学、判别声调平仄遵循近古至今通行的《诗韵》旧声、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、平收句忌尾三平、上联收于仄声、下联收于平声等十二条戒律。“本通则作为楹联创作、评审、鉴赏在格律方面的依据。由中国楹联学会解释。”

诗歌是中国文人墨客创造出来吟诵、歌唱的高雅艺术。诗歌有声律协调、字句对等、词语对品、结构对应、节率对拍、平仄对立、音步递换、用字的声调平仄遵循汉语音韵与《诗韵》旧声等戒律。诗歌中有对联。可是,对联不是诗歌,也不源自诗歌。

《古今诗话》云:“昶子善书礼,因取本宫册府书云:‘天垂馀庆,地接长春’一联,文学于兹萌芽。”

《宋史·蜀世家》记载:“孟昶每岁除,命学士为词,题桃符,置寝门左右。末年,辛寅逊撰词,昶以其非工,自命笔云:‘新年纳余庆,嘉节号长春。’”

对联又名楹联,起源于宋代春联毋庸置疑。公元964年后,贴春联成为中华民族迎接新年必不可少的喜庆习俗。同时开创出一项词性相对、雅俗共赏的对联艺术。

过犹不及,物极必反。为弘扬光大中国方块汉字独有的楹联文化,请中国楹联学会广大会员与联友推敲春联“天垂馀庆;地接长春”、“新年纳余庆;嘉节号长春”以及《红楼梦》、《水浒传》、《西游记》、《三国演义》、《儒林外史》等中华民族文化经典。查看究竟是否存在声律协调、平仄对立、上联收于仄声、下联收于平声、遵循汉语音韵学与近古至今通行《诗韵》旧声的《联律通则》?

跟“天垂馀庆;地接长春”、“新年纳余庆;嘉节号长春”一样历史久远的湖南省岳麓书院门联“唯楚有才;于斯为盛”不是“上联收于仄声、下联收于平声”。

《古今楹联拾趣》中的“好读书,不好读书;好读书,不好读书”规劝天下人刻苦攻读,莫等闲白了少年头。仅“好”字的读音不同,其联义大相径庭。上下联一模一样,没有声律协调、平仄对立。

《笠翁对韵》中“泉对墨;坡对泪;容易对色难;胡适之对孙行者;比目鱼对独角兽;立马昆仑对浮舟仓海;九章勾股弦对三强韩赵魏;不带半根草去对捧着一颗心来;苏联捷克日本对中国重庆南京”等楹联赏心悦目。看不到声律协调、平仄对立。

孙髯题昆明大观楼楹联誉为“天下第一长联”:

“五百里滇池,奔来眼底。披襟岸帻,喜茫茫空阔无边!看东骧神骏,西翥灵仪,北走蜿蜒,南翔缟素。高人韵士,何妨选胜登临。趁蟹屿螺州,梳裹就风鬟雾鬓;更蘋天苇地,点缀些翠羽丹霞。莫辜负四周香稻,万顷晴沙,九夏芙蓉,三春杨柳。

数千年往事,注到心头。把酒凌虚,叹滚滚英雄谁在?想汉习楼船,唐标铁柱,宋挥玉斧,元跨革囊。伟烈丰功,费尽移山心力。尽珠帘画栋,卷不及暮雨朝云;便断碣残碑,都付与苍烟落照。只赢得几杵疏钟,半江渔火,两行秋雁,一枕清霜。”

这“天下第一长联”如同普通白话文。完全没有声律协调、平仄对立、上联收于仄声、下联收于平声的音韵、诗韵。

陶然亭是北京宣武区公园的普通亭阁。张之洞是中国近代的著名历史人物。有人用“张之洞”对“陶然亭”。“张”对“陶”为百家姓;“之”对“然”皆虚词;“洞”对“亭”都是物。字字成对而上下联风马牛不相及。前人认为是符合词性相对的楹联极品——无情对,心悦诚服,拍手叫好。

世界上最短的楹联是“!”对“?”。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之中。这比楹联没有读音,何谈平仄对立?

清代《四库全书》总纂、获联圣称号的纪晓岚大学士豪言:天下无不可对。

纪晓岚夫人奇思妙想出“月照纱窗,个个孔明诸葛(格)亮”索要下联。她利用中国汉字音同意不同的特点,将“葛”跟“格”混为一谈,反而理直气壮声称在运用谐音!只有对联这门中国汉字独有的文学艺术,才允许这种强词夺理、倒打一耙的趣事发生。

“天不生仲尼,万古如长夜。”纪晓岚面对“千古绝对”瞠目结舌。后人在前面加一“明”字,更添加了“千古绝对”的趣味与难度。

本人在吟诵毛泽东诗词《七律·登庐山》时,意外获得“千古绝对”下联:之雨洒江天,处处润之毛泽东。

首字“之”字义为“此”,《辞海》中有注释。上联运用谐音手法,下联首字“之”谐音“细”。“细雨飘洒天地之间,东方处处湿润小泽”的雨景历历在目。

“千古绝对”上联叙说月景,是静态美;下联描述雨景,是动态美。一静一动,相得益彰。上下联皆语义双关,精妙神奇,趣味无穷。

“个个孔明诸葛亮”夸奖人智慧;“处处润之毛泽东”颂扬人贤德。“春风杨柳万千条,六亿神州尽舜尧”是对“处处润之毛泽东”七字的最好注释。

广东省东莞市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2024年《138万“观音山上观山水”征联》已经截稿。众多联友将自己的奇思妙对陆续公布于众。不少砖家首先拿平平仄仄平平仄对仄仄平平仄仄平生杀予夺。

“观音山上观山水”不是诗歌。每个字读音是平是仄,悉听尊便。其自身不符合平平仄仄平平仄。按照《联律通则》强求下联采用平水韵、平仄对立、仄起平收,还谈什么“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”?

2023年《108万“观音山上观山水”征联》评选出的“道祖地中道地天、觉者境中觉境天、盘古地中盘地天、香木海中香海天、悟者道中悟道禅、喜鹊画前喜画诗、游客画中游画图”等“优秀下联”也许符合平水韵、平仄对立、仄起平收。但全部牛头不对马嘴,“离对联要求还相差甚远。”

《138万“观音山上观山水”征联》除了观音山公园景物,容许用中国五岳景物应对。外行看热闹,内行看门道。除了普贤寺、文殊寺、文殊院、祝融殿、祝融峰、盘古洞、道德经等极少数涉及神话人物的特殊词汇,其余只能望洋兴叹。

唐世友前辈“宜将片玉垂青史,莫让污词染杏坛”大谬不然。舍弃《联律通则》的画蛇添足,“观音山上观山水”征联柳暗花明。

骑青牛,出函谷,老子姓李。他留下“道可道,非常道。名可名,非常名。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。下德不失德,是以无德”的《道德经》震古烁今,成为博大精深东方文化的代表。

《西游记》第七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写道:

“那老君到兜率宫,将大圣解去绳索,放了穿琵琶骨之器,推入八卦炉中,令看炉的道士,架火的童子,将火扇起锻炼……

不一时,那玉清原始天尊、上清灵宝天尊、太清道德天尊、五炁真君、五斗星君、三官四圣、九曜真君、左辅右弼、天王哪吒,玄虚一应灵通,对对旌旗,双双幡盖,都捧着明珠异宝,寿果奇花,向佛前拜献曰:“感如来无量法力,收伏妖猴。蒙大天尊设宴呼唤,我等皆来陈谢。请如来将此会立一名,如何?”如来领众神之托曰:“今欲立名,可作个安天大会!”各仙老异口同声,俱道:“好个安天大会!好个安天大会!”言讫,各坐座位,走斝传觞,簪花鼓瑟,果好会也。有诗为证,诗曰……”

有联友以“道德经中道经纬”对“观音山上观山水”,可谓“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,可不哀与!”

游客能够“观音山上观山水”。联友无法“道德经中道经纬”。

“观音山上观山水;道德经下道经纬”镌刻山门,千古流芳,万众景仰。按照楹联词性相对的无情对格律逐一比对,下联无懈可击。

“第十二条 巧对、趣对、借对(或借音或借义)、摘句对、集句对等允许不受典型对式的严格限制。”《联律通则》自相矛盾,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叭叭打脸。中国楹联学会专家痴人说梦,成了贻笑大方的砖家。

宇宙万物皆阴阳的对立统一。“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,长短相较,高下相倾,音声相和,前后相随。”

天下无不可对。中华民族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日月同辉!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写于 2025年2月9日

 
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